航發會於5月26日舉辦民航座談,主題為「航權取得、分配與航線規劃」,並邀請立榮航空前董事長蘇宏義擔任主講人。
蘇董事長表示,台灣的航空市場有限,加上高鐵通車之後打垮的國內航線,市場規模無法滿足現有航空公司機隊飛航的需求,所幸2008年開始有兩岸航線的彌補,但兩岸航線佔比越大的業者,也會因兩岸關係生變,受到的影響更大。
蘇董事長說,日本、美國與大陸因國內需求旺,航空公司可靠國內航線的獲利支撐營運需求,但台灣的情況不同,國籍航空公司必須依賴國際航線方得以生存,尤其是長程航線,例如北美和歐洲航線就是業者發展的主力,不過當飛機的機型越大、載客人數更多,航空公司紛紛增加直飛航班後,「oversupply(供給過剩)」的問題就會出現,將是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於航權問題,蘇董事長則說,路有路權,航空也有航權,航權屬於政府,但政府擁有的航權需要航空公司經營才得以發揮,航權是航空公司的生命,即所謂的五大自由,甚至還有衍生的第六、第七、第八等自由。不過事實上,不管是幾大自由,其實都不是自由,而是限制。台灣因為正式的邦交國家很少,而且這些國家缺少航空市場,就算有航權也吸引不了航空公司去飛,有市場的國家如日本、泰國、英國和法國等航權,政府都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取得航約。
航發會於4月28日舉行民航座談,邀請復興航空前執行長陳欣德擔任主講人,主題為「航空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並針對國籍航空的經營前景、國籍航空在旅遊便捷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以低成本航空與外籍航空對國籍航空造成的衝擊等子題進行探討。
陳執行長強調,從兩大國籍航空公司目前經營的情況來看,若能落實公司治理就沒有營運上的問題,但為了能跟國際民航法規接軌,建議國籍兩大航空公司在參與國際組織上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將國際資訊移入台灣;由於便捷旅遊時代來臨,包括政府主管機關、機場、航空公司,甚至是捷運系統,都要納入考量整體規劃與考量。他也說,航空公司的經營涉及品牌與票價,若政府和業者期待有更多的外人進來,管理單位應有完整輔導,業者若是關注經營管理,就會有競爭力,不怕任何低成本航空公司或外籍航空的競爭。
陳執行長表示,航空產業是一場資本比拚的競賽,領導品牌的航空公司購機的折扣較多,另像大陸的作法多是整合三大航下單,購機的成本降低,「飛機買多少錢即決定一半的勝敗」,台灣在此方面就有落差。
復興航空去年11月22日解散,引發各界關注,航發會第二次民航座談邀請華航前董事長魏幸雄擔任主講人,並聚焦航空公司的財務問題以及經營與挑戰等議題。
魏董事長表示,航空公司的利潤微薄、屬於薄利的產業,「一家航空可以賠錢,但不能沒錢」,飛安和財務對航空公司而言都相當重要。航空公司的財務和營運有關,且營運結果直接影響財務;營運順暢,獲利多,財務沒有問題;但營運受市場影響,若營運出問題,財務勢必遭受衝擊。
魏董事長說,有學者以「PESTE」分析航空市場,其中P代表政治(Politics)、E為經濟(Economy)、S為社會(Society)、T為科技(Technology),最後的E則是環境(Environment)。航空業受政治影響大,例如台日斷交後,台日航線斷航;兩岸關係對兩岸航線的影響;韓國部署薩德系統,造成大陸往返韓國的班大幅減班。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政治的影響和變動會影響航空公司的運作。景氣跟GDP有關,若想預測景氣,看航空公司貨運生意最準,甚至比經濟預測還要快。
ADD. 104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1號2樓 Email. service@cadf.org.tw TEL. 02-27186857/02-27186858 FAX. 02-2514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