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活動 - 2017講座-火箭大叔吳宗信:台灣的人才在巷弄裡

活動時間起訖: 
2018/01/04

迎接太空經濟的時代Rocket – the Key to Space Economy

CEO, Taiwan Innovative Space, Inc、交大學機械系特聘教授/吳宗信
 
太空科技特性

太空經濟呈現國家的國力與國際政治現實。台灣在1991年時成立太空中心,主要目的為發射載具,當時的國際局勢是剛由蘇聯解體的蘇俄要成立發射中心但遭美國否決。全世界都將太空科技視為戰略科技,無法如3C科技因流通性高而進展快速。目前全世界有能力利用火箭將衛星送上軌道的只有九個國家,而且都是仰賴政府支持。政府支持的優點為經費充足,但經費使用效率不及私人公司,近幾年美國私人太空公司SpaceX對太空產業帶來重大衝擊。

太空產業具有跨領域的特性,從機械系、航太、電子、材料、資工等與軟硬體相關,甚至與建造發射台相關的土木工程,都是所需技術。太空產業具高附加價值,全世界每年有十億台幣產值,現在全世界運作中衛星約有1,500顆,約有50%用於通訊,例如台灣與新加坡合作的地球同步衛星「中興二號」。另有20%為遙測衛星,例如台灣的福衛二號、福衛五號等。

太空事業投資

因電子工業與光電工業進步,衛星的尺寸越來越小,從以前的幾千公分到現在十公分尺度的立方衛星(CubeSat),可能發展為個人衛星。此外還有太空旅遊,維京星系公司(virgin galactic)的Spaceship2一張票價台幣750萬,目前售出800多張票。其利用大飛機將太空船吊到平流層15公里放開,再點燃火箭,飛行約100秒,至100公里高,整個過程約3~5分鐘,之後以滑翔降落(如同鳥的方式)。

傳統通訊衛星位在地球同步軌道,高36,000公里,要達到好的通訊效果造價很高,需100億元以上。新興地球觀測市場,則朝向超低與低軌道的小衛星星群發展,因為軌道較低,因此鏡片不需太厚即可有好的解析能力,得以大幅降低經費。今年就有公司向美國FAA申請要發射4,000顆微衛星到900公里高,如果成功將改變人類歷史,因為將會取代傳統基地台的功能。其他如臉書(Facebook)、空中巴士(Airbus)都有微衛星計畫,今年約有 2,400顆的市場。

目前小型衛星沒有專用發射台,因此小型衛星發射服務有無限市場。台灣的經濟實力居全球前20%,但在太空方面的投資則排名36。太空產業中,台灣從上、中、下游幾乎俱備,獨缺火箭。如果可以做出可靠的火箭,將能在太空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TiSpace的現況與未來

過去十年我帶領來自新竹、台北、台南、屏東等各地菁英的團隊(HTTP),去年創立TiSpace。火箭是實現太空夢的第一步,我們採用混合式火箭,安全且性能佳,目前的目標是小型火箭,明年(2018)開始會做技術展示,約達300公里高(但未進入軌道),每個月發射三次,希望在2019年將衛星送入500~600公里高的軌道。我們在發展火箭的過程中,發現台灣真的很厲害,我們欠缺的技術都可以在巷子裡找到很厲害的人,唯獨缺少國家的帶領系統,未來的太空產業與國機國造,都一定要台灣自己做,才能將民間力量匯聚起來。
 

ADD.   104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1號2樓
Email. service@cadf.org.tw
TEL.   02-27186857/02-27186858
FAX.   02-2514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