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活動 - 2017講座-宛同教授談國機國造 台灣有實力
國機國造:台灣的航太研發實力
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宛同
我國科技實力
台灣的飛安紀錄曾經很不好,2002年5月的華航意外事故與12月復興航空空難,讓台灣飛安發生意外機率比世界平均高3.4倍。但後來經過各方努力已越來越進步,目標是將意外機率降為世界平均的1/4。我們曾經達標過,後來又因2014年7月復興航空的空難而提高。
台灣雖然面積小,但工業產值(RND)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國在1980年代末期因為IDF戰機,航太工業世界排名第七。2015年我國購買阿帕契,軍事力量世界排名第13,2017年則世界排名第19。此外,台灣的五軸加工產值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現在逐漸有下滑趨勢。我們的人口數佔全球0.31%, 航太產值佔全球0.4%,與台積電等科技產業相較表現相差甚遠。世界航空科技未來趨勢
去年全球航太工業產值約1,002億,今年約1,085億,成長約8%,成長幅度之高是前所未有。飛機產業分為設計、測試、製造、使用與維修階段,其中維修經費至少是購買戰機費用的三倍,一架二代戰機價格若約十多億元,使用年限35年,維修費用至少三十多億元,維修過程與零組件都須經過專業適航認證,航空業實為高科技與綜合性的傳統產業。
未來關鍵航空技術創新領域的幾個重點有:採用高精度模擬與多領域最佳化設計(MDO),高科技產業有所謂摩爾定律,反映在航空業代表技術快速進步但造價減半,且軍用科技也漸運用於民用飛機。此外,不再將人放入航空器設計考慮的無人機以及整合性系統也是發展重點。
目前航空工業設計還有高升力裝置、複合材料、氣候變遷與空中交通管理等許多課題需要挑戰。國際大廠紛紛投入研發,例如今年巴黎航空展,波音公司就推出波音797單走道複合材料飛機;在氣候變遷方面,歐洲研究單位很早發現,在航道密集的區域,飛機的凝結尾形成卷雲會影響氣候,而近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就研發出電動飛機Ce-Liner;同時在官方也達成法規上的應變,如歐盟已訂出2050年前須達成的減碳與減少噪音標準,期望在產官學研各方面,往環境友善、永續經營的角度發展。
國防航太產業特性與我國航太實力
國防與航太間密不可分,而國防航太產業深受國際性壟斷與政治力介入影響。民航業經營不易,很容易虧損,長期訂單、量少、利潤微薄。目前我國有超過210架民用飛機,軍機有600多架,總共約855架,在世界上來說數量可觀。長期來看,飛機修護產業的獲利甚高,是台灣很適合發展的部份,新加坡是中科院可以學習的成功案例。此外,國防航太產業利基很大,但需要政府支持,自主研發、國際合作、爭取外銷並提升產值。